2019.7.2-7.4 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项目北京启动会

2019-07-05

        2019 年7月2日-2019年7月4日,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项目北京启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召开!参会人员有:王怀清教授(南京天光所客座研究员;广州逗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徐灵哲副研究员、王涛助理研究员(南京天光所)、曾庆田教授,倪维健教授,闫鸣研究生,申全乐研究生(山东科技大学)、马宗民教授,李代祎博士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廖乐健教授,陈震东博士生(北京理工大学)、张恩鹏副研究员(国家天文台)、林潮工程师(广州逗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会议主要日程:
7.2 19:00-22:00 开会
7.3 兴隆观测站参观及考察
7.4 8:30-12:00 开会

                                                                   与会专家在做科研报告

                                                                  与会专家在做科研报告

                                                                 与会专家在做科研报告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会议提出如下建议:
(1) 数据收集需要望远镜方面配合。
(2) 确定需要何种数据:获取维修记录文字版(含以前);促动器相关的记录;促动器运动存档数据,运行时的环境数据等。
(3) 知晓促动器运行原理。
(4) 知晓焦面上的电机是如何运行的。
(5) 如何让冷却,通风等方式合理运行。
(6) 也可以为LAMOST 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例如焦面的温度如何控制(询问相关制冷专家,需要拍些视频作为参考,把问题描述清楚)。
(7) 可以通过远程访问天光所内的AST3 数据。望远镜数据不外传。
(8) LAMOST 数据由内部人员整理逐渐上云(虚拟天文台),便于以后的分级管理。
(9) 整理视宁度调整真实的案例。
(10) 优化运行规划, 通过合理规划减少控制电机的运行; 从而减少发热. 。

(11) 目前视宁度的优化:目前制冷在白天用,晚上没有用。晚上通风。LAMOST 视宁度小组。收集焦面姿态等数据。
(12) 寻找望远镜中影响视宁度的影响因素
(13) 通过人工智能来构建影响观测质量的模型.

项目计划(2-3 年实现)
(1) 背景研究,需求分析
(2) 功能设计
(3) 模型研究(论文)
(4) 原型设计(论文)
(5) 开发和评估(论文)
(6) 论文不同层次同时进行(注意会议论文是否有版权问题)项目分工
(1) 可靠性管理研究组: 李晓燕(天光所, 负责协调), 廖乐健教授(北理工,2 个博士),马宗明教授(南航,1 个博士+ 2 个硕士),王涛(天光所),陆启帅(天光所)
(2) 观测质量优化研究组: 徐灵哲(天光所, 负责协调), 曾庆田教授,倪维健教授(山东科技大学1 个博士+ 2 个硕士),张恩鹏(国台),王涛(天光所)
(3) 软件平台: 林潮(逗号智能科技, 负责协调):初步提供软件库支持,支撑两个应用场景。王涛(天光所)
(4) 数据支持:曹子皇(国台),王涛(天光所),徐灵哲(天光所)。
(5) 博士以理论,文章为主;硕士以开发为主。
(6) 目前先做背景研究和需求报告。8 月先出一个背景研究报告。9 月每个组做一个需求报告提交。
(7) 开启一个内部的FTP,供群组内共享文件。

7月3日大家考察了兴隆观测站。在考察过程中, 大家了解道了天文望远镜的运行原理和状况,在控制室看到了不少对于研究非常有用的信息, 如维修记录文字版,位移促动器移动距离及力促动器加载力的日志,每日的圆顶内外环境数据等。

                                                          工作人员讲解天文望远镜运行流程

                                                          考察LAMOST

                        考察LAMOST

                                                                        考察人员合影留念

整理:徐灵哲
2019 年7 月5 日